永州新闻网讯(通讯员 何少军 何华仕 伍业伟)“审章塘瑶族乡政府的同志们接地气,解民忧,办事公道,既细心又耐心!”“有矛盾找他们准没错”……
在道县审章塘瑶族乡,提起乡平安办的“一条板凳工作法”,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一条小小的板凳,架起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一座连心桥,也是该乡开展村组工作的“法宝”。
“一条小板凳”,带来行政服务新变化
进不了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大多数乡镇基层工作人员下农村工作经常碰到这样的尴尬事。审章塘瑶族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下村开展综治民调、防性侵、法治大宣教入户走访时也是如此,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根本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听你宣讲,碰到熟悉的,抹不开面子,接下一张宣传材料,配合着拍一张工作照片,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面对多次碰壁,乡平安办工作人员并不气馁,只要一有空,就挎着工作包在各个村和群众之间穿梭,村民活动中心、村口商店,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凑,搬条小板凳坐到群众中间,认真耐心地倾听群众聊天也不急着抢话头,寻找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待到他们聊得差不多了,快“中场休息”时,才开始讲述用身边人身边事改编的法治案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适时拿出宣传资料开展宣讲。就这样干部与村民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村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也愿意向干部唠叨唠叨,咨询下他们的意见。一来二去,干部们竟渐渐成了村民聚会聊天的主角,临走时纷纷邀请他们下次再来。乡平安办同志们惊喜地看到群众的这些变化,及时总结经验,与各村群众约定时间约定地点,将“板凳会”确定为一项工作经验进行推广,“板凳会”成了平安办了解社情民意、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服务的一块难得的宝贵阵地。“板凳会,这个会不是开会的会,而是约会的会,我和群众有场约会”乡平安办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说。
“一条小板凳”,拉近干群距离化干戈
“只要我们跟当事人坐到一条板凳上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平安办的同志们在调解矛盾纠纷上,经过摸索,领悟出来独特的“门道”。农村邻里之间的矛盾基本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矛盾,若调解不当,就有可能引发大纠纷甚至影响社会安全稳定。与当事人坐到一条板凳上来,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参与调解的工作人员放下姿态,尊重和理解当事人,学会换位思考,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我们与当事人同坐在一条板凳上时,距离就拉近了,就没有说不开的误会、解不开的疙瘩。
就在前几天,向荣村的蒋大爷因为隔壁的王大嫂把柴禾堆到他家进出必经的道路旁边,影响了出行,与王大嫂发生争吵,起了冲突。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调解半天双方仍争吵不休,于是打电话请求乡平安办派人“救场”。“双方都在气头上,讲道理谁都听不进去。”平安办专职调解员赶到现场后,并没有立即着手调解,反而搬来几条板凳,稳定双方情绪,让双方都坐下来,拉起了家常。看着气鼓鼓互不搭理的双方,调解员先是问起双方做邻居做了多少年,又问起双方子女的情况……经过一番看似与调解无关的聊天后,两个邻居之间的隔阂已经淡了不少,调解员也大致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蒋大爷与王大嫂是三十多年的老邻居,两家关系一直都很好,只是这几年蒋大爷的儿子生意做得比较顺,赚了不少钱,王大嫂总觉得蒋大爷对自己的态度变了,有点瞧不上自己了。于是就把柴禾堆到路边,出出心里的怨气。“好了,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好邻居,现在又能搬着板凳坐到一起,你们说说,还有什么可计较的?王大嫂我也要说你两句,你把柴禾堆到路边,影响的可不是蒋大爷一个人,蒋大爷不说你,别人也会对你有意见的,你看你是自己把柴禾搬走,还是我们来帮你搬掉?”调解员不急不慢的语气,让王大嫂感到不好意思起来,连忙起身表示马上就把柴禾搬走,蒋大爷也站起来陪着笑脸和王大嫂握起了手,这场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就这样被调解员心平气和地坐在小板凳上化解了。
“一条小板凳”,搭起临时办公桌
一条小板凳,不仅有宣传和调解的功能,当村民邻居遇到困难时,它还会化身“临时办公桌”,为群众纾难解困。“群众有多少种需求,我们的板凳就应该有多少种形态。”乡平安办的同志们发掘板凳的新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条小板凳,见证了道县审章塘瑶族乡工作人员在处理一件件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中所展现的为民情怀。乡平安办工作人员一致表示,在今后的平安建设工作中,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一条板凳工作法”,不断开发和拓展“一条板凳”的新功能、新用法,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真正扎下身去,沉下心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