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发布
新闻网微博
今日永州
新闻网手机版
十指皆沾泥 鳞鳞居大厦——蓝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掠影
0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孙存准]    [编辑:刘颖 二审:于光林 三审:陈立]    时间:2020-10-19 11:16

1000年前,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下著名的五言绝句《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深刻揭示封建时代劳苦大众无房可居的苦难。如今,在党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引下,蓝山县大山里的贫困户却豪情满怀地告别贫穷,搬出大山,搬出新天地,搬出新生活,搬出新气象……

蓝山,一方神奇的土地,人称“楚尾粤头”;蓝山人,曾引领风气之先,是永州市乃至湖南省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所有扶贫举措中难度最大,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蓝山人迎难而上,奋勇当先,勇创佳绩,书写传奇。

蓝山大洞的梨花遐迩闻名,蓝山梨花节饮誉省内外。连日来,记者行走三蓝大地,搬迁脱贫、创业致富、奋发有为、战天斗地的精彩故事和感人场景就像那盛开的大洞梨花,争奇斗艳,芬芳四溢。

梨花朵朵惹人爱,采撷几朵存起来……

先行的力量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为抓好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县委书记秦志军、县长魏和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讨论研究和部署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何江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有余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县联席办、县政府督查室每周一调度,半月一通报,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和项目建设。

为扎实推动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县政府与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了《蓝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责任主体、项目业主,细化了发改、扶贫等28个部门和乡镇的责任,构建了“县级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乡镇主抓、农民主体”联动推进工作机制。

蓝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集中安置点建设,2016-2018年三年间,建设了大桥、县城、浆洞、新圩、土市5个安置点,563户2403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提前两年完成任务,超计划完成125人。省、市易地扶贫搬迁联席办对蓝山开工早、进展快、管理严的做法分别予以报道和肯定。土市集中安置点、新圩集中安置点、浆洞集中安置点已经成为驻地乡镇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新村;大桥集中安置点、县城集中安置点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点赞;县城集中安置点已经成为县城的标杆小区。

更为可贵的是,蓝山精心书写后半篇文章,成功做到了后续帮扶措施全覆盖,圆满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

——壮大扶贫车间。该县对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兴办扶贫车间的企业,发放场租、水电费补贴和就业服务补贴,优先办理创业担保贷款,并对每名贫困户就业人员每年发放3000元培训费补贴,扶持扶贫车间建设,并做大做强。现已建设4个扶贫车间。

——发展立体农业。借鉴山东、辽宁经验,县城集中安置点与北京沙帮智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兴建现代立体生态农业产业园,很好地解决了安置户的基本生活所需蔬菜、瓜果等。浆洞、土市、新圩安置点积极推进立体蔬菜大棚建设。

——帮助解决就业。该县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等贫困户就业扶持力度,对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发放培训费,就业服务部门按人头每月发放1600元,企业再补贴600元,培训补贴直接发放到员工,持续到今年6月底,保障贫困户培训期间稳定增收。目前,该县园区企业已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该县还对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人数较多的园区企业认定为就业扶贫爱心单位,每家发放奖补资金10万元,鼓励企业向贫困户敞开就业大门。全县评定省市就业扶贫爱心单位5家,带动贫困户就业300余人。

两个养蜂人

“古往今来第一举,新语哲欣润万家。”2018年12月,盘邓华从浆洞乡茶源坪村搬入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新居时,撰写并贴上这样一副气势磅礴的对联,盛赞易地扶贫搬迁“第一举”,歌颂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精准扶贫“润万家”。

记者走进盘邓华的新居,只见四室两厅一厨两卫的住房显得宽敞大气、整洁明亮,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摆设井井有条……

“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就由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啊!”盘邓华一脸灿烂,笑声爽朗,“我们所住的集中安置点是县城的黄金地段,地处金石路旁,让不少城里人艳羡不已。这里规划好、配套好、设计好。真是好上加好!”

记者没想到农民盘邓华竟然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忙问具体好在哪些细节。

“这里原是一块荒地,也是可做房地产开发的宝地。政府舍得本,把蓝山最大的扶贫安置点与毛俊水库移民安置点、保障性住房‘三点一片’统筹建设,周围配套了学校、市场、医院、政务中心等。”盘邓华说,安置点规划很周全,容积率、绿化率都让人满意;户型设计科学,采光透风都好。我这套125平方米的住房虽在一楼,但设计得很好,楼层高,光线好,我十分满意。

他告诉记者,他搬迁前住在距离乡镇20公里大山里,条件艰苦,路不通,电不同,喝山泉水。家庭负担又重,父亲患有直肠癌,两个孩子在读书,想砍根树子卖,却没有力气背到镇里……搬进安置点后,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他和妻子经政府有关部门培训和推荐,都在安置点对面的工业园里的工厂上班。我原先在山里曾养过蜂,那时是为了谋生,但我现在不想丢了这手艺,也养养蜂,权当一种副业、一种爱好、一种休闲。

与盘邓华不同,余筛万是土市镇新安村村民,原来住在半山腰里。他一个妹妹、两个弟弟。父亲死得早,他便过早地挑起家庭重负,一直在东莞的厂子打工。因为家里穷,他一直找不到对象。去年,土市异地扶贫安置点建好后,他回家搬入安置点的新居。今年,他跟云南的一个朋友学着养蜂,并很快入了道,且小有收获。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曾庆仁对余筛万养蜂赞赏有加,他说,余筛万把养蜂作为一种创业,非常执着,非常痴迷,驻村扶贫工作队为支持他创业,送了他20多个蜂箱。

如今,余筛万已经拥有40个蜂箱。他介绍道,一个蜂箱一年能产9斤野蜂蜜,现在的市场价为120元/斤,可年入43200元。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再增加40个蜂箱,增加一倍的年收入。至于配偶问题,已经42岁的他,依然充满着期待,就像蜜蜂期待花朵……

盘邓华与余筛万,两个养蜂人。不同的是:一个养蜂休闲,一个养蜂创业;共同的是:他们搬迁后,已然彻底告别了过往的生活境遇,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扶瑶食膳”

3排灰墙蓝瓦平房整齐排列着,光鲜气派,初夏的阳光照射下来,房屋更显得格外耀眼。上方,天空湛蓝,白云悠悠;对面,群山逶迤,满目青翠;脚下,溪水潺潺,菜苗青青,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一阵凉凉的山风拂过,顿觉神清气爽,豪情升腾……

这就是大源村,大桥瑶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原住在大山深处的大冲村整村搬到了此处。三年前,贫困瑶民冯小嫦和同村的36贫困户143人一起搬进新建的安置房。

“原来住在山里,那个苦呀,至今提起都有些心痛。”冯小嫦忆往昔,泪眼婆娑,“山高,坡陡,少平地,几乎没有耕地。靠种些杉木和药材为生,但村子离乡政府、离集镇又远得很,有二三十公里山路。但外出只有一条土山路,汽车进不来,卖杉木和药材好难的。所以,我们哪怕累死也没用,还是一个字,穷!”

“小孩读书、老人看病更不方便了。”村主任赵远兰接过话茬,说起村民出行的难处。村民每半个月去集镇赶一回圩,买好备足半个月的生活必需品。有摩托还可颠簸着摩托来回,没摩托只有用双脚丈量大地。这样一个来回,得要用上一天的时间。而且,住在深山里,大家各处一个山头,看到屋走到哭。互相串个门、吃个饭,得走半天山路,转一个弯,上一个岭,下一个坡……

正是因为大山里的条件差、家里穷、住土坯房,冯小嫦的大儿媳妇早在2011年就离家出走了。

     “我做梦也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走出大山和土屋,搬进邻近乡政府的安置点的新房。”今年62岁冯小嫦说今朝,兴味盎然,“搬进安置点后,门前喜鹊叫,屋里喜事到,而且喜事不断。” 

她至今记忆犹新——

2017年6月15日,她一家人高高兴兴搬入新居,从此过上了与搬家前完全不一样的新生活。这里到集镇只有10分钟路程,周边配套了菜市场、超市、银行、卫生院、派出所、幼儿园、学校、理发店、快递代收点,孙子孙女上下学有校车接送……

2018年6月29日,省委书记杜家毫走进了冯小嫦的新家,亲切地问她,搬出来好不好?她开心地回答,搬出来后呀,交通方便出行好,老人就医好、小孩上学好,什么都比以前好,连做梦都笑醒了。杜家毫问她还有什么要求,她答道,38岁的大儿子冯海波在外地务工做厨师10多年,很想开办一个农家乐,杜家毫当场表示支持,并嘱托当地干部按政策给予帮扶。

2018年10月29日,冯小嫦大儿子冯海波经营的农家乐开业。农家乐就在安置点,是一栋极富瑶族风情的二层木楼。冯小嫦、冯海波都觉得,瑶家美食多,应把瑶家美食做大做强,不仅致富自家,还要奉献社会;这农家乐的开办,是党和政府悉心关怀和大力帮扶的结果,应该铭记于心。所以,农家乐取名“扶瑶食膳”。 “扶瑶食膳”开业后,已经辞掉外地工作的冯海波与新媳妇专心经营这家瑶家土菜馆,生意越来越红火。今年,冯海波又购置了一台新餐车,开展上门服务业务,可根据乡亲要求,办流动“扶瑶食膳”宴席……

“现在什么都好了,我们搬了新房,儿子又圆了开店梦。只是我做过乳腺癌手术,对店子帮不上什么大忙,只能做点小事,偶尔也去就在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做做事,赚点小钱。”冯小嫦无限感慨地说。

“扶瑶食膳,前景无限。”大桥瑶族乡党委副书记牛羊群有感而发。

安置点里的扶贫车间

37岁的冯卯生一定不会想到,他仅用半年时间,就将他创办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的扶贫车间——富源藤椅加工厂,带出了一支80多人的藤编队伍,让这么多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1983年农历正月,冯卯生出生在汇源瑶族乡湘蓝村的一间土坯房里。因为家里穷、父亲多病,冯卯生小学没读完便辍学了。2006年至2019年,他连续14年在杭州市萧山区务工,给人编藤椅、看货,因为文化程度低,在那个富地方仅领着每月3500元的低工资。他只是每年逢年过节才回到他那贫穷家乡。2013年,他那间土坯房因年久失修和雨水过多,倒塌了。他便成了一个没有家的人,之后回乡过年,只得寄住哥哥家里。

2018年12月,命运多舛的冯卯生和母亲搬入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冯卯生在安置点看到,一些带小孩的妇女和年龄偏大的人员比较闲,冯卯生便想利用自己10多年编藤务工经验,依靠县里的帮扶政策,创办一个扶贫车间,吸纳乡亲就业。这一想法得到他的堂哥冯学清、叔父冯富成支持,三人凑了12万余元,并联系广东佛山一家编藤企业,合作开展来料加工。

万事俱备,就差场地。冯卯生一定没有想到,藤椅加工厂会给他“编”出全新生活。他更不会料到,他寻场地会寻上一个新“知音”。这个新“知音”就是县异地扶贫搬迁联席办主任陈龙。

今年3月10日,冯卯生找到陈龙,就说,集中安置点旁的那家玩具厂停工了,能不能租给他,办个扶贫车间,并讲述了自己经历和办藤椅加工厂的打算。不想,陈龙眼睛一亮,说这是好事,应当优惠。翌日,陈龙给常务副县长何江鸿汇报这一情况。12日,何江鸿来到安置点现场办公,与冯卯生敲定扶贫车间之事。但原玩具厂老板转念一想,又不愿搬走腾房。陈龙便多方协调,终于劝动原玩具厂老板同意搬走。于是,玩具厂搬出、藤椅厂搬进双管齐下,同时进行。3月18日,冯卯生的藤椅加工扶贫车间顺利开张。

藤椅销售前景看好,且其制作是任何机器都替代不了的,这恰恰正是吸纳就业好途径。针对扶贫车间务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技能偏低的问题,冯卯生将藤编技艺逐一分解,不厌其烦进行讲解和动作示范。为照顾年长者和残疾人,他给他们只安排一些相对简单的活。贫困户盘玉梅从荆竹瑶族乡凌江河村搬迁而来,非常珍惜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学得很快。她说,在这里,她一天能赚70多元。

 “今年已外发4批货,主要出口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等国。”冯卯生介绍,除去各项成本,扶贫车间近7成利润都发给了务工的乡亲。最近,他又谈妥了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是浙江金华的公司。到时,扶贫插件的就业可增加到150人。

藤椅厂开张了、赚钱了,但陈龙并未撒手不管,他主动为冯卯生进行一系列策划,如办公区、展示区、加工区、成品区等的系列规划。

陈龙,蓝山不少人都说他是个“怪”人。或问,其何怪之有?

——怪在他放弃高薪,回到蓝山。陈龙原在珠海等地作会议会展策划设计,月薪5万元,他在珠海有车有房有门面有投资实体股份,工作轻松,生活滋润。却在2018年初回到蓝山,领着2300元的月工资,奔波在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线。

——怪在他忙上忙下,不分昼夜。陈龙像个陀螺一样,不知疲倦地忙着易地搬迁之事。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旁边的保障性住房深夜还在施工,搬迁户打来电话诉苦,他便半夜三更赶到现场协调;安置点要海选业主委员会,他要赶去“陪选”“指导”;有住户房间漏水了,找到他,请他帮忙解决;有贫困户要自主创业创业,要他前往策划规划、出主意想办法。

——怪在他全力以赴,乐此不疲。陈龙“私车公用”,经常开着私家车,往返单位与各个安置点;他的手机成天响着,基本上都是工作上的事情。但他早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他的妻子说他“富了别人,穷了自己”。

……

对此,蓝山县发改局局长廖培旺这样评价陈龙,其实,说怪也不怪。陈龙只是一个缩影,全县投身易地扶贫搬迁事业工作人员的一个缩影;陈龙也是一种写照,我们众多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人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善哉斯言!         我们向全体投身易地扶贫搬迁事业的工作人员致敬!

我们向那种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致敬!

相关新闻关键词:蓝山,鳞鳞,蓝山县,易地,掠影,十指,扶贫,搬迁,大厦,工作

蓝山:聚焦项目建设 推进投资稳增速

今年以来,蓝山县聚焦项目抓建设,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民本民生、产业项目、新型能源项目的开发建设步伐,推进投资稳增速,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详情】

蓝山    |    2023-09-05

最新更新

零距离网络问政厅

视频新闻

永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