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市文旅广体局积极发挥部门职能,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未成年人,持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实效。
一、建立非遗进校园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文旅部门牵头,教育局、非遗保护中心、各县市区为成员的非遗进校园领导小组。与市教育局出台了《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二是加强资金保障。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700多万元保障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正常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0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对做出重大贡献的传承人,市县区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三是加强常态工作。全市各级非遗中心精心组织江永女书习俗、祁阳小调、祁剧、东安武术、零陵花鼓戏、零陵渔鼓、九疑琴派等70多个项目与1200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机制。
二、壮大非遗进校园人才队伍。一是加强师资培训。全市共举办非遗师资培训班160多期6200多人次。祁阳市从2021年2月起至2023年底每年举办祁阳小调师资培训班,并进行“祁阳小调进课堂”试点教学,免费发放祁阳小调进校园音乐教材8000余册。二是通过非遗传人传帮带,建立了70多个非遗项目130多名非遗传人及工作人员参与的22支非遗进校园队伍。以联合办学、辅导教授、传承人赴学校传承教授等方式带动130多万名未成年人非遗爱好者加入传承队伍。
三、以特色非遗活动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内涵。今年以来,我市精选思想性、教育性、特色性非遗项目46个,22支非遗队伍深入近300所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开展了400余场非遗进校园展示展演活动,全市城乡校园300余万人次受益。市零陵花鼓戏剧院巡演的《走啰行啰》《假报喜》深受欢迎。江永县的女书习俗、盘王武术、瑶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今年开展活动80余次,拥有一批小传承人。永州九疑琴社举办的“小小传承人”古琴雅集活动影响了40余人参加。
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起到了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作用,吸引了更多未成年人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塑造了未成年人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