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0日讯(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陈遥 张维夏)省财政投入420万元,拟在我省前期未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7个市州开展肺癌筛查项目;全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 12/10万、6‰和 5‰以下……5月19日,记者从健康湖南行动推进委员会2021年全体会议上获悉,健康湖南15个专项行动2021年重点任务确定。
促进中小学健康行动。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力争完成降低0.5个百分点的年度目标;抓好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教育系统疫情防控成果;制定并实施《学校体育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生营养均衡,督促指导中小学幼儿园落实带量营养食谱制度,加强校园商店的管理,严禁售卖高盐、高糖、高脂食品。
努力提升全民健身发展质量和水平。出台《潇湘健身步道总体规划》,做好省级示范健身步道建设工作;推动全省77家大型体育场馆和43家中小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投放科学健身视频。
全面推进控烟工作。加速实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建成无烟学校”、“2022年底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的目标;开展戒烟门诊+互联网创建工作,扩大戒烟服务面,优化戒烟干预流程;开展青少年烟草监测,制定并实施全省青少年烟草流行调查。
妇幼健康再上新台阶。全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10万、6‰和5‰以下;全面落实“两癌”检查和产前筛查两项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促进妇幼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做好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全省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均达85%以上。
全力推进全省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做好青年学生人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报告、管理治疗等工作力度,防范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
完善癌症防治体系,提升癌症防治服务水平。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完成1万例筛查任务,农村癌症早诊早治完成4000例机会性筛查和1600例人群筛查任务;省财政投入420万元,拟在我省前期未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的7个市州开展肺癌筛查项目。
合理膳食,强化营养干预。研究制定《湖南省实施国民营养计划之合理膳食行动“十四五”规划》;逐步建立健全营养师、营养指导员队伍,推动营养指导员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超市、进餐厅;制定湖南省居民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计划,系统了解居民的营养健康现状及重点营养健康问题。
创造良好健康环境。在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垃圾分类、防治室内空气污染、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和能力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制定《湖南省老年医院基本标准》。重点引导培育1-2个医疗机构转型老年医院,并通过逐地逐机构督导推动2021年底全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实际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48%以上;力争实现2021年30%以上、2022年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建设目标。
全力推动职业病救治救助和生活救助工作。制定印发《湖南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 年);继续深化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预防工作;优化“一提一降一助一扶”尘肺病农民工基本医疗救治救助和生活救助措施;继续实施工伤保险扩面行动,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努力减少农民工尘肺病病人。
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继续落实预警监测、“人、物”同防、疫情处置、疫苗接种等工作举措,实现关口前移,排查风险隐患,及时处置疫情,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线;全力做好各项传染病日常工作,推进儿童免疫规划,建立人群免疫屏障,降低疫苗相关疾病发病水平;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组建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由15个专项行动组分别推荐专家人选,年内完成省级专家库的组建;实施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年内完成23个项目县的国家级、省级技术评估,对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满5年的2个县进行复评;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省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年内完成28个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点的监测工作。
加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力度。建立呼吸慢病患者数据库;建立呼吸慢病协作网;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呼吸慢病诊疗同质化,建立评价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探索呼吸慢病社区管理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成立湖南省糖尿病医防融合办公室。将目前湘潭市、平江县试点建设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心的经验和模式向湖南省域内其他市或县进行推广复制;提升基层糖尿病筛查、确诊、评估等完成度;进一步推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规范化管理。
扩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覆盖面。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加强卒中、胸痛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联动,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