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也为残疾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组织赋能残联工作主责主业,全力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 坚持政治引领,持续深化抓改革
强化党的领导,深化残联组织改革。一是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日程,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分别听取了残疾人工作情况汇报,多次专题研究残联工作。二是扎实有序推进基层改革。按照群团组织改革“强三性去四化”的总体要求,我市各级残联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主动与编办衔接沟通,立足各地实际情况,有序有效推进机构改革。全市新增内设或下属机构6个、编制34个,新增服务阵地25个,其中市残联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新增编制9个,内设机构3个、领导职数8个。三是严选优配建强领导班子。以残联系统换届为契机,市县残联领导班子配备齐全,均实现“一正两副”配置,平行交流更加频繁,来源更加多样。市残联现党组班子成员分别来自经开区、江华国有林场和市财政局,原2名班子成员平行交流到市国资委和市委巡察组。今年以来,全市残联系统交流调整领导班子成员20余名,在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残联领导班子配备情况更加受到重视。
二、坚持上下联动,壮大队伍强基础
充分发挥残联组织服务残疾人的桥梁作用,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残疾人服务体系。一是多元选拔,壮大人才队伍。2021年,市残联争取编制专用于公开招聘1名在残奥会、残运会上获得奖牌的优秀运动员。2022年以来,通过公务员招录、“三同人员”流动、选任等多元选拔方式,招录调入、提拔任用和职级晋升多名干部,优化了干部结构和年龄层次,充实壮大了全市残疾人工作力量。市、县残联机关事业单位残疾人干部职工22名,残疾人领导干部4名,残疾人干部配置居全省前列,残联代表属性更为彰显。二是破解难题,织密组织网络。着力破解基层残疾人组织覆盖面不广、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短板”问题,进一步健全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全市共组建基层残联组织3484个(乡镇(街道)残联184个,村(社区)残协3300个),已实现全覆盖。肢残人协会等各类协会组织齐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基层组织网络体系已逐步形成。2023年11月在全国村(社区)残协规范化建设推进会上,永州作书面发言。三是强化党建,提升基层水平。坚持以“四强”支部建设为抓手,将党建工作任务分解到基层,确保党建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落实。重新划分支部设置,充实调整支部班子,认真落实党内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深入开展“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三表率一模范”等活动,固本强基,提升党建工作水平。2023年9月在全省残联系统党建工作会议上,永州市残联第一个作典型发言。
三、坚持围绕中心,赋能工作优服务
紧扣残疾人工作中心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提升残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重点民生实事超额完成。已为1944名0~6岁有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完成率为160.66%,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已完工1006户,完成率为100.6%,率先完成省市两项重点民生实事。二是康复救助水平显著提升。开展残疾人基本辅助器具补贴试点工作,持续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将我市儿童康复救助标准提高到1.6万元/年,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扩展到14岁,为1944名残疾儿童提供15556个月的康复训练救助服务。对全市19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开展清理整顿,规范机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稳步推进。大力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全省首创公交无障碍改造,对中心城区10条线路,约210辆公交车进行无障碍改造,为每台车配备1副无障碍渡板,施改车辆喷绘标注“无障碍公交车”标志。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10条线路,约210辆公交车改造,大幅提升残疾人公共交通出行便利。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我市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离先进兄弟市州残联还有差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构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新格局,奋力谱写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系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