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报记者 彭沛
“面对敌人的抓捕,李盖凡不躲不跑,英勇就义。”5月17日,记者来到蓝山县塔峰镇社门村李盖凡烈士故居,同行的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志军向记者讲述了烈士李盖凡的故事。
李盖凡,1892出生于蓝山县塔峰镇社门村一户富裕农家。1920年,李盖凡在长沙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受进步师生影响,初步树立为民族求解放,为工农谋幸福的思想。
1923年夏,李盖凡从省立一中毕业回家。时逢蓝山久旱成灾,瘟疫流行,官府劣绅加紧敲诈勒索,农民贫病交加苦不堪言。目睹乡邻的惨状,他说服母亲和妻子,拿出300多公斤粮食,接济110多户受灾缺粮的贫苦农民。当年秋,卖水田10亩,筹资创办“育贤小学”,免费招收贫苦农民子女,自任教员自编教材,既教学生读书识字,又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
为追求革命理想,1924年秋,李盖凡只身远赴黄埔军校学习,为黄埔二期学员。1925年2月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6月参加平定滇系和桂系军阀妄图颠覆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的叛乱,10月参加全歼陈炯明驻惠州部队的第二次东征,12月毕业后被组织派遣到江西洪都工作,在洪都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2月,李盖凡受党组织派遣回到蓝山县,在本村办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带领群众上街游行,进行反封建宣传;领导农民减租、反霸。经数月努力,蓝山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和平乡农民协会于6月成立。接着,他又到各区、乡开展农民协会筹建工作。7月,北伐军进入湖南,农民运动迅速扩展,蓝山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湖南区蓝山支部成立,李盖凡为支部成员之一。10月,正式成立中共蓝山支部委员会,李盖凡为支部委员,并与胡祖舜、李龚等筹建农民协会。李盖凡自动变卖水田5亩,以解决经费之不足。9月中旬,县农民协会成立,李盖凡当选委员长。
从1926年冬到1927年春,蓝山县组建区、乡、村农民协会200个,会员3.5万人;开办农民夜校113所,入学人数5000余人。农民协会发动群众斗争土豪劣绅,清算钱粮,接济贫苦,收回田土分给无地农民,镇压5个破坏农民运动的恶霸和坏分子。李盖凡除经常到区、乡了解情况、宣传发动群众外,还积极支持基层农民协会工作,鼓励他们“大胆搞,不要怕,县里给挑担子”。
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县政府决定“解散党部,拿办暴徒”,并采取悬赏通缉和清乡办法,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当时,许多革命人士闻讯疏散隐蔽,李盖凡仍坚持工作。群众劝他躲一躲,他笑着说:“砍头如同风吹帽,坐牢好比坐花园;革命不怕死、怕死不忠诚。”6月12日,李盖凡独身前往县城找国民党蓝山县县长说理,要求制止对群众的镇压,遭逮捕,次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县城南门外,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我们准备申报在李盖凡故居设立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保护红色遗址,传承红色基因。”李志军介绍,他们正在收集整理李盖凡、胡祖舜、阮贞等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编印成册,供党员干部学习参考,全力讲好党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