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亚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内在彰显了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可以从基础条件、领导力量、发展观维度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
一、从基础条件维度看,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走向现代化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当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亿多人口的吃饭、就业、分配、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仍亟待更好地解决,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意味着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
唯其艰巨,所以伟大;唯其艰巨,更显荣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人口规模巨大的压力逐渐转化为人口红利,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创新资源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成为现实。实践证明,在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十几亿人口所迸发出的蓬勃力量不可估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从领导力量维度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现代化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坚持在任何情况下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只有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从发展观维度看,是新发展理念推动着走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了科学理念指引。
理念先行,引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方式、路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驱动使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区域、城乡、产业、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内在协调性明显增强,推动现代化发展整体平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发生全局性变化,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主动参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取得历史性跃升,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新时代的斐然成绩证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