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小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坚持人民至上”为起点,更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准确把握人民至上基本立场,就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一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继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带领人民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二是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得失由人民评判,这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髓。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进步思想才会竞相涌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有成效。“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才能及时发现、调节、弥补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不断实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目标。
三是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的首创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历史主体,彰显的是人民价值、人民利益,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实践证明,我们许多的改革举措,都是人民群众探索在前、尝试在前,经过实践检验后推广的。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发挥人民的首创作用,就要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
四是团结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将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必须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不断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五是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依靠人民参与,广泛体现人民意志、真实保障人民权益、有效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和深化了人民至上的内涵。中国之治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制定了一套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
六是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副校(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