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是农业发展“芯片”,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是发展壮大区域特色产业的基础和保证。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需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各环节协调互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生产要素有序联动,形成洼地和聚集效应,推动地方特色产业提质升效。
1、加强特色种质资源收集和分类保护统一。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新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随着现代商业育种快速推广和种养方式转变,一些特色种质资源散落民间,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传承十分紧迫。近年来,我市农业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筛选出一些高产、抗逆、抗病虫等优质资源品种。新田县与华南农大合作建立“新田大豆”保种场。要进一步发挥政研院校企模式,按珍稀程度、利用价值、保种和利用现状等分门别类划分保护等级措施,建立区域性地方特色优质品种资源库;营造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特色种源保护氛围,实现种质资源发现收集主体多元、保种主体专门专业工作格局。
2、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统一。农业地方品种经过长期种养、驯化具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其种养方式、产品食用方法都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不仅种养方式生态环保、产品食用生态安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方风味,是传承民族文化、地方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的有力牵引。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主营的保种体系、资金投入机制,打造“收集—鉴定—保存—提纯复壮—开发利用”运作链条。坚持以保引用、以用促保,挖掘种质资源优异特性,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高效高产的优良品种。
3、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和市场主体品牌统一。品牌蕴含着档次、质量,是消费者认同显著标识。区域公用品牌是基于独特自然条件、传统习俗而生产的农产品及加工品特质认可,往往包含的是区域范围内一类或一大类农产品,而不特指某个具体产品。市场主体品牌是某一具体产品标识,其产品具有统一生产规程、质量标准。加强公用品牌与主体品牌结合,可以赋予公用品牌的市场主体产品承载,使公用品牌、地理标志更为具体化,可以保障品牌使用产品质量,维护市场信誉。要将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使用公用品牌,增强两种品牌正向叠加效应。
4、加强种质资源利用标准建设与监管统一。建立标准体系是产业发展高级形态必由之路。发挥部门牵头主导作用,紧扣市场需求,结合种质资源产品生产要求和本地生态环境条件,组织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参与制定行业发展标准,形成保种、基地种养、产品加工、包装等全环节标准规范,以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支撑公用品牌,解决公用品牌无标准规范问题。企业、经营主体根据地理标志公用品牌标准制定详细分解标准制度,从而形成标准指标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规范体系。要加大标准体系监管和执法监督执行,对使用公用品牌的市场主体加强检查、行业管理,公用品牌使用要实行动态管理,维护标准体系执行严肃性,增强品牌影响力。
(作者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