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再明
当下,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级各部门主动深入一线,掌握情况、了解问题、推动发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用求真务实、笃行实干的决心,推动调查研究为民纾困解难,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做好“后半篇文章”,不能“一调了之”,留下“半拉子”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党员干部频频走访基层的“热乎劲”一过去,便抛之脑后,没有把群众的“枝叶小事”当成“头等大事”。若对待基层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是漫长的等待,则是责任“挂了空挡”,辜负的是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殷切希望。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是存在“过关”思想,问题意识不强,没有在群众反映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上找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堵点难点痛点上找问题依然较少。另一方面,则暴露出责任担当不够,回避具体问题,面对“硬骨头”心生畏难情绪,碍于面子,敷衍了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深厚的人民情怀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现实要求,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群众的幸福感往往就来源于我们帮助其解决的一件件琐事、难事、烦心事中。党员干部只有干好一件件的小事,才能逐渐积累起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要多到实地察看、多与群众交流,多到那些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调研,掌握实情、把脉问诊,决不能只看“门面”不看“后院”,只看“盆景”不看“全景”、只走“经典路线”不走“随机路线”。要具备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胆魄,自我革命的风骨和品格,面对问题不回避,把问题摆在“台面上”,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出行等民生问题,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攻坚决心解决基层群众困难事、烦心事。同时,要力求解决实效,做好后续跟进和监督工作,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完成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真正让调研成果反馈好、转化好、运用好,确保调研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